top of page

失敗的風格融入《亞瑟:王者之劍》

我得先承認,看過預告片後我相當看好《亞瑟:王者之劍》。在進場的時候我其實是期待會看到像《騎士風雲錄》那樣,以現代風格亂入中古時代,具有顛覆性質,但還是有中心思想的電影。就結果來說,蓋瑞奇確實有將他的風格帶進這部電影,也看得出一些他在這個新版本的亞瑟王故事中想傳達的想法,但兩者在同一個銀幕上就像是兩個獨立、沒有化學反應的元素。

電影的故事在講因為政變自小流落街頭長大的亞瑟最終復仇稱王的故事,其實就是很典型的王子復仇記,但發揮得當還是能夠有很好的效果。而劇本在設定上確實有提供這個空間,那就是在亞瑟王身上加入街頭痞子的設定,電影也時不時會有亞瑟靠著他在街頭混的經驗來統領御下、規謀策畫,配上查理漢納粗曠的造型與桀傲不遜的氣質更是加分,這是蓋瑞奇在故事上發揮得最好的地方,也是整部電影我最欣賞的一部份。

但電影要講的不只是一個8+9下剋上的故事,它還必須交代亞瑟如何從一個獨善其身的小混混頭領轉變成憂國憂民的王者。詮釋這個層面的方法差不多就是讓亞瑟看著自己身邊的人受苦,中途一度想放棄,最後才決定擔下重任。很不幸的,我覺得這部分的處理完全失敗。先不說老梗,畢竟我一直不覺得老梗是個太大的問題,電影對亞瑟以外的角色著墨並沒有深到觀眾會在關鍵時刻感受到跟亞瑟同等的衝擊,這個問題後面會再講多一點。然後亞瑟短暫放棄之後回心轉意的地方,被說服的方式和轉折的硬度都讓我很傻眼,也不用找太久遠的例子,年初上映的《海洋奇緣》對同樣情境的處理就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一開始也有說,蓋瑞奇的確有將個人風格帶進電影,快速剪接的畫面、迅速轉換的運鏡和連珠炮快嘴台詞,這些他為電影增添活力的一貫手法一概不缺。事實上,他在幾個使用這些手法的段落都感覺是經過精心設計,也確實達到了效果,但那些都只是像心臟快不行的時候打一劑強心針的感覺,整部電影的流動性遠沒有之前的《兩根槍管》或《福爾摩斯》來得順暢。我甚至覺得他是把幾幕構思好以後才想起來要把它們串在一起,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也能解釋為什麼這部電影的轉場都那麼生硬了。簡單來說,這部電影就像是一杯加了糖沒有溶解好的茶,喝下去只會有幾口味道突然甜起來。

然後回到前面說的角色刻畫問題,除了亞瑟以外有比較深刻畫的也就只有裘德洛飾演的反派,有幾場戲賦予了他人性,不是單純了邪惡大魔王,雖然成不成功也是見仁見智。其他角色大部分都只是講出嘴砲台詞的傳聲筒,戲份不輕的女魔法師更慘,只是一個解說任務用的棒讀機而已。比起角色在講台詞,更像是台詞在驅動角色,讓我很難去關心那些角色。

當然要說的話,《福爾摩斯》也是只刻畫福爾摩斯和華生,同樣也充斥著嘴砲的劇本。但兩人的互嘴確實是有加深觀眾對兩人關係的認識,整部電影也有一半以上是兩人在共同行動,因此只有加深描寫一段關係的劇本還不至於讓電影淪落到這個地步。

雖然《亞瑟:王者之劍》確實有幾段有濃厚蓋瑞奇風格的娛樂,但整部電影平均下來的娛樂性真的遠輸給預告片(華納真的是很會剪預告片),注重CP值的觀眾看預告片就好了。

評分:★★

* 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後玩阿瓦隆,三輪梅林都被幹掉(還有兩次是我當梅林),難道是因為這部電影沒有梅林的關係嗎?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2015/12/10 created by Young Lin.

  • Facebook App Icon
  • Twitter App Icon
  • Google+ App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