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電影《歸來》的細思憶想

文化大革命從1966年到1976年,整整延燒了全中國老百十年的光陰,可謂是將中國老百姓徹頭徹尾的改變,除了生活,還有思想,皆在這場政治運動中有了重大轉折,而本文將要探討的電影《歸來》便是在訴說著這段文化大革命之後一位勞改犯陸焉識的故事。

《歸來》這部電影由張藝謀執導的,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這部電影從該部小說的末30頁進行改編,而成了整部電影的主軸。電影的開始從陸焉識逃回家中,接著女兒丹丹對素未謀面的父親的害怕與當時政府的壓力,讓陸焉識與他的愛人也同時是丹丹的媽媽馮婉瑜,在火車站見了一面後便相隔天涯。文革結束後,陸焉識終獲平反而回家,但當他回到了家中,早已是人事全非,女兒丹丹放棄過往的夢想,而他的妻子馮婉瑜因為許久未見她的丈夫又在火車站時深受打擊,而患上了心病,忘了她所認識陸焉識的長相,而總是等待著陸焉識的回來,而陸焉識卻只能默默的在一旁守候……。

本文將會主要聚焦在本電影中陸焉識、馮婉瑜、丹丹之間的互動上,從這之間反映出導演所想要表達的以及未表達的,以及剖析這部電影不敢說的控訴和意義,並進一步探討文化大革命之後人民的「歸來」。

  • 陸焉識真的歸來了嗎?

  1. 綜觀整部電影來評論與心得

看完這整部電影心情的沉重當然不在話下,從片頭文革時期的種種人性之間的煎熬抉擇,到後來平反後返鄉的人事全非,不斷地給人一種無力和失落感,尤其是在第一次馮婉瑜認不出陸焉識時,讓我震驚了一下,心想或許這就是整部電影主軸出現了,從陸焉識不斷努力地想讓馮婉瑜回憶起,我便沉浸在一種起每愛情故事的感覺裡。

雖說這樣的拍法也是非常感人,但從理性客觀的角度來說,這就喪失了一種反映文革時期的荒謬與問題,畢竟片頭一開始交代的時間是文革時期,而造就悲劇的發生也正是因為當時文革體制下的各種不公不義,就這點平心而論,導演似乎沒有說完,少說了些甚麼,甚至是有點講太少的批判,而著墨太多的愛情片段。當然事後各家評論皆有加以批判此點,但他們的回應便是在現在這種仍有審查的背景下,能有所出品已是難能可貴,而其原著之作者亦表贊同,我想若將歷史時間的脈絡拉長來看,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後,人們來回頭看這段時期的電影史,便可從中略知推估現在中共當局仍對言論自由的不開放以及審查。

不過我想也可以換個角度來想,整部電影的前中期開始便是他們一家人辛苦的開端,而多少也能感覺導演即使不能正面或是側面訴說或控訴原意,但其前段的鋪陳與後來的比對能感受出一種後座力,因為前段的文革時期,造就了後來如此漫長又痛苦的悲劇發生,然而這個後座力之深,讓許多觀眾很容易被後來的淒美愛情所忽略。

但依個人之見,我覺得只要有導演願意開始作此類別電影的嘗試就是一個很值得稱讚的事,我相信,許多過去的事情,不論是道歉或是坦白,只要願意誠心面對都會有好的發展。

  1. 從電影結尾與原意來揣摩那些未說出的話

個人對於此部電影還有另一個看法,在電影劇末陸焉識每月5號都會陪著馮婉瑜在火車站等待早已在身旁卻認不出的人,有另外一個深遠的意義,那就是或許在馮婉瑜心中的陸焉識真的沒有回來,而她心中的陸焉識是一個象徵,而她本身可以借代為當時的中國老百姓,為何如此說呢?我覺得陸焉識在她的心中是一位留學國外,具有高等學歷的知識份子,希望在他回來時能帶給他們家人希望,亦即全中國改革進步的可能,但在文化大革命的洗禮後,靈魂深處早已慘遭精神上、思想上的浩劫,因此,這個陸焉識的自由進步象徵早已消失殆盡,回來的只是另一位受了二十年勞改的無辜之人,人們的改革希望早已消失在那永遠企盼不到的火車站盡頭,因此在整部電影的結尾,馮婉瑜每月都定時到火車站前等待,等待一個永遠不會回來的象徵。

上述是我最先思考到的意象,不過我想另一種可能便是陸焉識這個自由進步的象徵確實是有回到中國,但早已歷經腥風血雨、徹頭徹尾的精神壓迫下,馮婉瑜代表的這些老百姓們早已看不清這些身旁的有志之士,即使這些有志之士像陸焉識般不斷的想要幫助馮婉瑜也就是中國人民,開導民眾自由民主的可貴,但卻總是像電影般的無力和失落,一次又一次的無法喚起人民一同走向新的生活,反而屢次遭人民當作陌生人或是侵犯他們安定生活的人(方師傅)而推開,不被接受,其實這便是在無形之中用蒙太奇借喻的手法,表示中國人民對於自己的基本權利視若無睹,甘於現況而不看看身邊的這些有志之士皆是改變未來的希望,而馮婉瑜在片中頭遭撞擊地板而有所失憶,就如那中國人民在文革時期的一波靈魂浩劫。我想這便是導演想隱喻的,想說,但不能說的話。

現在想想身處在台海另外一邊的我們,吹著自由的風,細聽著各式樣的言語呢喃,但我們不也是歷經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一步一腳印走過來的嗎?我想,我們的陸焉識已經歸來,而對岸仍在等待。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2015/12/10 created by Young Lin.

  • Facebook App Icon
  • Twitter App Icon
  • Google+ App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