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思想的沉淪《意志的勝利》

由於最近沒甚麼錢看新電影,再加上這幾天新聞都圍繞著某位網路紅人上打轉,我這就來挖一部老片和大家聊聊,來看即使到了現今,我們依舊會習慣於抹平他人的獨特性與差異性,這與過去法西斯主義有何不同呢?所以接下來要介紹的電影相信大家應該對她是很陌生,這不打緊,畢竟這是1935年拍的電影,沒錯!就是二戰時期的電影,應該說是紀錄片,由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所拍攝的,是一部紀錄1934年希特勒在紐倫堡召開的全國黨代會,聽到這裡想必覺得無聊了吧?若以一部電影來說是有點悶,但它在電影美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再加上最近的社會新聞,我想說就藉此片來做的小延伸吧!

首先,關於這部電影的美學探討,其實這部電影有很高的成就,對於造神化、場面的拍攝、蒙太奇的手法,都有十分高的水準,整部電影的第一幕,由從雲層之上俯瞰城市的鏡頭開始,隨後穿過雲朵飛過地面上集結的人群,希特勒的飛機於紐倫堡降落後,迎接的便是一群又一群的民眾,而注意看那她拍希特勒如何走入城市的方式,是在他的背後往前拍,畫面中是希特勒的背影和一排又一排的群眾,意在展現希特勒的人氣與支持,這跟最近金小胖的媒體拍攝他時常常有87%相似(抱歉你躺著也中槍),而萊尼·里芬斯塔爾這位女導演就是開創著種拍攝取景與述說造神的過程,非常值得借鏡思考。

據說在希特勒下飛機時的有一幕,是希特勒生前最喜歡的一段,他喜換那時表情靦腆的樣子,認為那個瞬間他還是個沒有踏上人生高峰時的真實自我,還沒被權力慾望所腐化時的自己,或是他自己內心深處知道,那是一個還沒思想完全沉淪的自己,一個單純想拯救國家於水深火熱的有志之士,眼眸中閃爍著希望與自信,如今回頭看看柏林的斷垣殘壁,早已剩下了疲憊與無奈纏綿。

接著在第二幕是以紐倫堡的清晨影像開始,然後是黨代會參與者準備開幕的蒙太奇鏡頭。之後影片展示了納粹黨各官員的分工以及他們的演說片段,包括約瑟夫·戈培爾等等將軍。後面的場景是國家勞役團的露天閱兵,畫面為持有鐵鍬的男子進行準軍事訓練,象徵著當時德國的堅毅不拔、從艱困環境中爬起的形象,而希特勒發表了他對國家勞役團的第一次演說,讚揚了他們建設德國的勞動。

再來是以希特勒青年團在體育場的集會開始,鏡頭拍下了納粹高級官員到達檢閱場的畫面。希特勒隨後對青年發表講話,他使用了許多軍國主義的詞彙,提到他們必須鍛鍊自己並準備犧牲,也一再地表示為了國家要不顧自身安全,可說是一種覆巢下無完卵的概念延續,並一再強調黨、國家和希特勒是一體的,是不是有種對岸現況的既視感呢?

最後,這部分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以致後來有許多電影亦有穿插當時這部分的畫面。希特勒、海因里希·希姆萊、維克多·魯茨三人穿過超過15萬衝鋒隊和黨衛隊隊員的隊伍,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敬獻花圈。隨後,希特勒檢閱了衝鋒隊和黨衛隊的遊行,這畫面的排場與壯麗,一眼看過去每個士兵一群一群黑壓壓的,沒有個體獨立感,而是將每個士兵視為一個「物」一樣,沒有表情,沒有生命,更沒有情感的流露,這樣的排場與拍攝完完全全抹殺了每個人的獨特性與差異性。

或許你會想說,這就是軍隊,但這部紀錄片雖是從萊尼·里芬斯塔爾的眼睛出發,卻處處是希特勒的觀點,一個導演即使拍攝紀錄片,可能從宏觀出發,慢慢進入微觀,最後探討背後的道德思想,也或是從微觀出發,以小窺大,藉由見微知著的個案來凸顯當代的氛圍,不過這部紀錄片從頭到尾皆是在滿足希特勒一個人的造神快感與心戰宣傳,對於當時萊尼·里芬斯塔爾會這樣去處理拍攝,我能理解,也能體諒,這是一部法西斯主義下的產物,而用我們現今去看當然是會批判、嗤之以鼻,不過就如克羅其所言:「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他們當時又何嘗不認為他們才是對的呢?

不過!這就要做一個小小的思考延伸,這種抹殺他人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是非常危險的事,然而現今我們卻易於接受這樣的事情,接受他人為我們做的整理、刪節本或是懶人包,而完全沒有去實實在在把他看過或審視一遍,就像是最近某位網路名人常常作「用X分鐘看完一部電影」來快速對一部電影下定論,而許多人便因此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不再去電影院或是租影片來看,對於這位網路名人的做法我雖然不甚喜歡,但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獨特的觀賞方式我並不多加評論,可是最為讓我驚恐的是,這樣一個快速的濃縮,竟然能讓許多人關注並支持,這是一種獨立思想的沉淪,久而久之,大家會習慣於別人幫他整理後,直接吸收他人的思想,而使其成為自己的主流意見時便是理性思考消亡之時,這樣的盲目跟從與七八十年前的德國有何差異呢?

然而我們之所以會創立這個網站,旨在分享我們的觀點,與大家一起思考,而我們的每篇文章若是讀者們在有看過電影的情況,會更能去反思每部電影的背後意義,或是發現他們沒發現到的小地方,而這樣子的一個文本內容,也是希望能喚起大家閱讀的習慣並時時反思,而不是坐在電腦前花個5分鐘就自認為的看懂這部電影了,每部電影都有導演的巧思與手法,這些都無聲無息的影響了觀看者的情緒與思考,若拔除了這些,只尋那零碎的片段,何來的悸動?何來的發想呢?也不過只是過眼雲煙的看完罷了!

我想也就如拿破崙所言:「刪節本!可鄙的辦法!青年人有時間閱讀長篇巨著,也有想像力去掌握一切偉大的事物。」

(每次提到拿破崙我就想到這個XD)

(法西斯美學鼻祖:萊尼·里芬斯塔爾)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2015/12/10 created by Young Lin.

  • Facebook App Icon
  • Twitter App Icon
  • Google+ App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