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西天取經,反求諸己 《插旗攻城市》

在介紹這部電影前,我想還是先簡略介紹一下導演麥克摩爾。他是個對美國時政、社會問題與風氣抱有極大不滿的紀錄片導演。他總是在片中以尖酸辛辣的手法指出當今美國社會的問題所在。像我看過,也滿喜歡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是從校園槍擊案展開對美國私人持有槍械的風氣之探討,他的其他作品所涉及的議題還有反恐戰爭、健保、金融海嘯等等。簡單來說,他若是自稱全美第二憤青(即使他已經63歲了),大概也沒人敢稱第一。

《插旗攻城市》整個拍攝計畫可說是麥克摩爾的突發奇想,他這次紀錄的是自己扛著美國國旗周遊列國,實際走訪,了解他們的社會律法與思想層面上與美國大相徑庭之處,最後再打著侵略之名在那裏插上國旗,將其制度帶回美國。與他過去電影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次並不是以指出問題為目的,而是將重點擺在解決的方法,或者應該說可能的解決方案上。當然基本上的精神並沒有什麼變化,甚至可說是集大成者。

由於這部電影主要是拍給美國人看的,電影中走訪的國家幾乎都是歐洲以白人為主體的國家,唯一的例外是位於北非的突尼西亞。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裡面有提到很多值得台灣借鏡的地方。像是在芬蘭問當地教育從業人員對美國教育制度的看法,就得到了應該廢止選擇題與聯考制度的回答,甚至還有原本在美國教書的老師說:「我過去在美國說『你長大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的時候都會很心虛。」在這方面美國與台灣所呈現的問題其實相去不遠,所有學生都是被一套固定的標準評定,所謂的適性發展根本就只是當口號喊一喊而已。

這部電影能講的地方真的太多了,但要把裡面所有內容都帶到也太花時間,所以接下來我就舉一段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來講解。

這一段是在探訪挪威的監獄。在那裡服刑的囚犯用最直接的說法來講就是過超爽,除了不能離開限定範圍(整座監獄)以外,與一般人並無太大差異。每個人住的都是有單獨衛浴設備的牢房,不是最高戒備的監獄甚至還是住獨棟的房子。裡面的獄警不帶槍也不帶警棍,甚至還會拍溫馨宣傳短片歡迎囚犯入住。只看這些可能會讓人傻眼,比較嫉惡如仇的人可能還會暴怒,但他們也指出了,監獄應該是對犯罪的人再教化的地方,不是用來當作處罰惡人齊聚一堂,來個眼不見為淨的場所。在此電影更指出挪威的再犯率是全世界最低的,印證其再教化的效果。

但只有如此還不足以在我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緊接在後,麥克摩爾與2011年挪威烏托亞島大屠殺受害者家屬的訪談,受訪的家屬在事發時還有接到兒子打來的電話。對不知道這事件的讀者補充一下,當時兇手假扮成警察登上挪威工黨的青年團正在舉辦夏令營的烏托亞島槍殺了69人,兇手也策畫了在同一天發生在奧斯陸市中心的爆炸事件。

接下來我就直接將兩人的對談最重點的內容寫出來:

「你會希望你兒子當時手上有的不是一支手機,而是一把能讓他保護自己的手槍嗎?」

「不會,我希望他會游泳,那些游泳逃生的大部分都活下來了。」

「那如果你有機會能夠殺了兇手不被追究責任的話,你會殺了他嗎?」

「不會。」

「但是他殺了你的兒子。」

「對,但是我不會殺他。」

「即使這個人是個死不足惜的人渣?」

「我知道他是個人渣,但我不會墮落到跟他一樣認為自己有取人性命的權力。」

從這段訪談中會先注意到的是,麥克摩爾真的很敢問。即使我相信同意受訪的對方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我還是為導演這種直接犀利的問法稍微捏了把冷汗。但這些問題其實都是這部電影大部分的觀眾對沒有死刑,最多關21年的挪威在發生此等慘劇後最想問的問題。另外還讓觀眾們都看到,對所有人最基本生命權的尊重已深植挪威人民心中,也反映了挪威成為全世界謀殺率最低國家的原因之一。

不過看到這邊,要是有在認真思考的話也會意識到一個問題,麥克摩爾最初所說的目的是截他國律法之長補美國之短,但挪威廢死之所以有用是因為人民在思想層面上已經脫離了「以牙換牙,以眼還眼」。直接將制度引回美國只會像晚清各種變法圖強的運動一樣落到慘澹失敗的下場。同樣的情況也在他告訴葡萄牙官員要將毒品除罪化的法律帶回美國時碰到,對方很明白地告訴他如果不把前面幾十年修的法律也帶過去是不會有同樣成效的。

到了這邊我就感覺到麥克摩爾整體表現出的成熟度比十幾年前的《科倫拜校園事件》高出了不少。雖然綜觀全片,他的立場還是很鮮明、一面倒(在冰島談女性當權優於男性當權的部分尤其明顯),但也多少呈現了一些反面論述。

那麼究竟要如何解決問題呢?在電影的結尾,導演與老友來到柏林一同回憶自己見證柏林圍牆倒下這個當年的不可能化為現實的時刻,最後得到了一切可能與否取決於自己行動的結論。

雖然整部電影婊美國還是一如既往不遺餘力,但還是有提出各國律法與社會運動其實多少可以追溯至美國。再加上結尾的說法,引出美國人反求諸己也能夠變得更好的結論。畢竟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是人民自己沒有改變的行動,「侵略」再多國家、「偷」再多律法也是枉然。

說起紀錄片,有些人會有種錯覺,認為那是真實且客觀的。但就像新聞媒體一樣,這是有人拿著攝影機拍下他想讓人看到的畫面,再加上他自己的註解詮釋,有時甚至可以在採訪時主導風向,並不會比任何虛構的故事更客觀,而麥克摩爾電影的主觀性更是放在任何領域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我並不認為那極不中立的立場有對電影本身造成扣分,看完這部電影最有可能的兩種反應就是相信他或質疑他─相信的話,他成功地說服了你;質疑的話,他成功地多讓一個人認真思考。不管是哪一個結果,這部電影都達成了目的。

比起過去麥克摩爾電影那樣大張旗鼓要人睜大眼睛看清自己社會的問題,《插旗攻城市》更明顯多了呼籲人民透過自己的行動改變現狀的喊話在。雖然在電影上映的同一年,美國人民選出了川普多少也告訴我這部電影沒太多人關注或在乎就是了。

評分:★★★★

Featured Posts
請稍後再來
文章發佈後將於此處顯示。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2015/12/10 created by Young Lin.

  • Facebook App Icon
  • Twitter App Icon
  • Google+ App Icon
bottom of page